续烽火记忆淬炼强国重器,守留学初心勇担报国使命
黄 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国家基础(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25年9月3日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当习近平总书记以铿锵之声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当45个方(梯)队以钢铁般的雄姿走过长安街,当8万羽和平鸽振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我的眼眶数次湿润,心绪澎湃潮涌。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我深刻领悟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留学报国者的精神灯塔。而传承这一精神,就是要以科技自立自强之笔,特别是在国防军工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续写“强国有我”的报国篇章。
一、历史的回响:从“血肉长城”到“科技长城”,伟大抗战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力量源泉
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积贫积弱的中国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依然屹立不倒?答案就隐含在总书记精辟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之中。这种精神,体现在杨靖宇将军胃中仅有棉絮草根却仍坚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决绝,彰显于阎宝航同志不顾生死传递情报的赤胆忠心,更凝聚在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毁家纾难、共赴国难的伟大担当之中。
今日中国,早已告别“钢少气多”的艰难,但“气多”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当我在阅兵式上看到新型战略导弹、无人智能装备、高超声速武器等“国之重器”首次亮相,看到军事航天、网络空间等新型作战力量昂首向前,更深切体会到,新时代的“科技长城”正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传承——当年,前辈们用血肉守护国土;今天,我们要用科技筑牢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要在国防军工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确保“国之重器”不受制于人。
二、时代的召唤:从“留学报国”到“科技攻坚”,柔性电子助力国防军工新突破
回想当年,钱学森、邓稼先等前辈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和生活待遇,毅然决然选择归国服务,以“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这一代归国留学人员更应传承接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勇敢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本世纪初,我回国后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的“无人区”,专注于“有机电子”“印刷电子”“生物电子”等前沿领域,着力攻克柔性电子在国防军工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柔性电子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材料交叉融合的前沿方向,是科学技术前沿的底层技术、根部技术,更是国防军工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基础,同时正在孕育有望实现超高产业附加值为核心特征的柔性电子未来产业。
长期以来,高端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在航空航天装备的柔性传感器、单兵系统的柔性显示终端、智能防护装备的柔性能源模块等关键环节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国防装备的自主可控与性能提升。然而近年来,我们接连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如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柔性智能传感器和柔性电子皮肤等,不仅推动我国柔性电子学科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达到了“领跑”的水平,更为国防装备升级与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提供了直接服务。我深刻认识到,留学报国的真谛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突破“卡脖子”技术,用创新成果助力国家战略安全,铸就新质战斗力。
正如总书记所言:“新时代新征程,全国各族人民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对我们科技工作者而言,“踔厉奋发”意味着精准锁定国防军工的“痛点”,“勇毅前行”则是甘于寂寞、勇于探索无人区,让柔性电子技术成为国防现代化的“硬核支撑”。
三、未来的使命:从“胜利80年”到“复兴新征程”,以“科技自立”护航“强国强军”
留学报国者的使命不仅在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在于“为民族复兴筑牢科技根基”。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某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敌意的国家大肆推行技术封锁与“脱钩断链”策略,企图遏制我国高端制造业与国防科技的进步。柔性电子作为“下一代电子技术”的核心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增长极,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都在抢先布局。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科技工作者,我始终铭记于心:爱国是基本操守,报国是庄严责任,创新是神圣使命。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团队深耕柔性电子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推动柔性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深度融合,研发智能可穿戴作战辅助系统,全面提升士兵环境感知、决策响应与协同作战能力。同时,还要加强与航空航天、兵器工业、公共安全等国防军工单位的协同创新,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深海装备柔性传感等极端环境需求,突破耐高温柔性材料、抗高压柔性封装等关键技术瓶颈,为“国之重器”提供更可靠的柔性电子系统解决方案。
让我们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为风帆,以高端先进材料和柔性电子技术的突破为双桨,在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无人区”中勇攀科技高峰。用切实的业绩告慰先烈英灵,回报祖国养育之恩,为构筑更为坚固的“科技长城”、捍卫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倾注我们的全部力量!